Translate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子犯龢(和)鐘』和清明節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周圍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可是大火燒遍綿山,卻仍然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訂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一顆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訂為『清明節』。
    子犯鐘一組(共八件),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編鐘成組八件。
    在商周時代,貴族親王開始使用青銅材質,鑄造敲擊樂器,不但可以在重要的祭祀活動和禮制儀式中,以貴重的青銅樂器,彰顯自己尊貴的身份地位,並以莊嚴的音樂,營造肅穆的氣氛,也可以在熱鬧的宴會場合,以美妙的音樂助興。 

    現在所看到的鐘,就是以青銅鑄造的樂器之一,而且依敲擊的位置不同,一個鐘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兩個音。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更利用鐘的這個特性,將大小不同的鐘,按照音階的高低排列在一起,就成了一組可以演奏出音樂旋律的樂器,稱之為『龢(和)鐘』又稱為『編鐘』。一套和鐘有『三個鐘』、『八個鐘』或是『14個鐘』等等所組成,也有多達『64個鐘』所組成的。
    『子犯
鐘』就是由『八個尺寸大小不同的鐘』所組成的。尤其特別的是:每一個鐘上都鑄有銘文,加起來一共有『132』個字,清楚記載了這一套和鐘的鑄造者『子犯』(晉文公之舅父狐偃),如何幫助春秋時代的晉文公『重耳』,在流亡19年之後,回到晉國重新掌權,並且打敗楚國,成為五位霸主之一的故事。這些銘文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具有意義非凡的歷史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