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哥窯的故事傳說

    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是最富神秘感的一個,窯址至今不明。有人說它的窯址在杭州,有人說在河南,有人說在景德鎮,還有人說在龍泉,但就是沒有挖出真正的窯址來。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今浙江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章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
    哥窯又名哥哥窯、琉田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之一,為宋代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在龍泉琉田創建的瓷窯;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龍泉也有瓷窯,叫弟窯。
    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 
    哥窯瓷裂紋,有冰裂、梅花片、墨紋、細碎紋等形狀。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哥窯瓷「以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紋取冰裂、鱔血、鐵足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最下」。
    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關於金絲鐵線紋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 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實際上「金絲」是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是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在古代還叫「文武片」,指的是開片的大小。在燒造中,由於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所以瓷器出窯以後,釉就會開裂,釉面炸裂的聲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
    哥窯瓷器能夠呈現「金絲鐵線」,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兩年。當瓷器出窯冷卻以後,過去直接放到炭黑水裡,現在直接擱進墨汁裡,拿出來以後,瓷器就形成大塊的黑開片,非常清晰。那些細小的開片,由於間隙過小,顏色進不去。擱在那裡時間長了,氣體進去以後,會氧化成黃色。可以說,「金絲鐵線」是時間造成的。
    哥窯瓷器的名貴吸引了無數仿造者,從明代開始就有大量的仿品,到清代,仿品的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頂峰。據說到目前為止,傳世哥窯瓷器的三個特徵還不能仿制。一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層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二是瓷器上的「金絲」和「鐵線」各自形成一個網,兩網又重疊又互不相干。三是器物底足有鐵銹紅顏色,還有近千年歲月氧化的自然包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