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顯示具有 故宮文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故宮文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魁星踢斗

        魁星,原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 因「魁」與「奎」同音,并且有「首」意思,所以「魁」代替了「奎」字。
        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排列成斗狀,稱為魁星。魁星踢斗,獨佔鰲頭,乃係掌管文人運程的文曲星,後來取像為魁梧大漢之形,一個典型的魁星神像,左腳踢星斗,右腳踩魚身龍頭的鰲魚,象徵魁星踢斗,獨佔鰲頭,可佑學子考取功名,加官進祿!
        明朝年間,魁星爺在一次進京赴考途中經過一處山崖,不慎失足跌落懸崖山谷之中,滿身受傷,五官變形,幸蒙山神福德解救得免於難,但魁星爺憑一身志氣,仍然忍痛勉強赴京應考,結果高中狀元,而「獨占鰲頭」的由來是與魁星爺有關的,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也,即表示魁星爺用筆點定應試學子的名字,就能高中金榜。
        唐宋之時,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及鰲,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僅狀元一人站在鰲頭上迎榜,以示為首及尊榮,故稱獨占鰲頭,古代時科舉放榜形式,乃是拆一名、唱一名和填一名,方法是從第六名倒回來揭曉,一直填到最後一名,再重頭開始宣佈前五名的高中者,這前五名就叫作「五魁」,第一名的狀元叫「魁首」,可見魁星爺與考試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相傳文昌帝君是專門執掌人的「祿籍」(就是學運),而魁星帝君則是掌管中或不中,所以民間有句話叫「魁星點狀元」就是此意。
        魁星統天庭司文運、主科舉,被視為功名財運亨通的守護神,供奉魁星,可增加自己的學業和競爭能力。 應考,結果高中狀元,而「獨占鰲頭」的由來是與魁星爺有關的,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也,即表示魁星爺用筆點定應試學子的名字,就能高中金榜。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懷素自敘帖

懷素,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以草書聞名於鄉里,北上長安、洛陽後,當代名流公卿亦紛紛贈詩讚美其書藝。《自敘帖》,為唐朝書法家懷素的墨寶。寫於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以草書寫成。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敘帖〉就是摘錄時人贈詩及顏真卿的序寫成的自介文。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三彩天王,音浪太強,不晃會撞到地上

       在過去較常見的陶瓷器都是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因此民國初年在北京城內出現大量唐三彩陶器,即引起注意。當眾人初見「多彩釉」的唐三彩陶時感到新鮮,卻不知如何稱呼。而在中國人心目中象徵「多」的數字是「三」或「五」,於是開始稱呼唐三彩陶器。但唐三彩主要還是以黃、綠、白(或綠、赭、藍)三色為主,所以稱之為「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的礦物做釉料著色劑,又中還加入鉛作助溶劑,以800度低溫燒成。唐三彩主要作為冥器,表現當時社會生活風貌,例如人物俑、馬匹。除了是生活富有的寫實表現,更是陪葬的習俗。因為當時工藝質量問題,為了避免釉往下流造成破壞的狀況,所以唐三彩的陶俑臉上是不上釉的。
        這件三彩天王像外型讓人感到很活潑,手舞足蹈的樣子好像在跳舞一般,在這初秋的午後,大家可以一起來唱首歌喔! 音浪太強,不晃會撞到地上,....地心引力抓不住你,地心引力抓不住你。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子犯龢(和)鐘』和清明節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周圍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可是大火燒遍綿山,卻仍然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訂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一顆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訂為『清明節』。
    子犯鐘一組(共八件),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編鐘成組八件。
    在商周時代,貴族親王開始使用青銅材質,鑄造敲擊樂器,不但可以在重要的祭祀活動和禮制儀式中,以貴重的青銅樂器,彰顯自己尊貴的身份地位,並以莊嚴的音樂,營造肅穆的氣氛,也可以在熱鬧的宴會場合,以美妙的音樂助興。 

    現在所看到的鐘,就是以青銅鑄造的樂器之一,而且依敲擊的位置不同,一個鐘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兩個音。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更利用鐘的這個特性,將大小不同的鐘,按照音階的高低排列在一起,就成了一組可以演奏出音樂旋律的樂器,稱之為『龢(和)鐘』又稱為『編鐘』。一套和鐘有『三個鐘』、『八個鐘』或是『14個鐘』等等所組成,也有多達『64個鐘』所組成的。
    『子犯
鐘』就是由『八個尺寸大小不同的鐘』所組成的。尤其特別的是:每一個鐘上都鑄有銘文,加起來一共有『132』個字,清楚記載了這一套和鐘的鑄造者『子犯』(晉文公之舅父狐偃),如何幫助春秋時代的晉文公『重耳』,在流亡19年之後,回到晉國重新掌權,並且打敗楚國,成為五位霸主之一的故事。這些銘文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具有意義非凡的歷史價值。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哥窯的故事傳說

    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是最富神秘感的一個,窯址至今不明。有人說它的窯址在杭州,有人說在河南,有人說在景德鎮,還有人說在龍泉,但就是沒有挖出真正的窯址來。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今浙江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章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
    哥窯又名哥哥窯、琉田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之一,為宋代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在龍泉琉田創建的瓷窯;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龍泉也有瓷窯,叫弟窯。
    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 
    哥窯瓷裂紋,有冰裂、梅花片、墨紋、細碎紋等形狀。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哥窯瓷「以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紋取冰裂、鱔血、鐵足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最下」。
    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關於金絲鐵線紋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 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實際上「金絲」是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是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在古代還叫「文武片」,指的是開片的大小。在燒造中,由於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所以瓷器出窯以後,釉就會開裂,釉面炸裂的聲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
    哥窯瓷器能夠呈現「金絲鐵線」,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兩年。當瓷器出窯冷卻以後,過去直接放到炭黑水裡,現在直接擱進墨汁裡,拿出來以後,瓷器就形成大塊的黑開片,非常清晰。那些細小的開片,由於間隙過小,顏色進不去。擱在那裡時間長了,氣體進去以後,會氧化成黃色。可以說,「金絲鐵線」是時間造成的。
    哥窯瓷器的名貴吸引了無數仿造者,從明代開始就有大量的仿品,到清代,仿品的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頂峰。據說到目前為止,傳世哥窯瓷器的三個特徵還不能仿制。一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層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二是瓷器上的「金絲」和「鐵線」各自形成一個網,兩網又重疊又互不相干。三是器物底足有鐵銹紅顏色,還有近千年歲月氧化的自然包漿。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故宮文物-嵌綠松石金屬絲犧尊(305室)

        嵌綠松石金屬絲犧尊,因外型似牛故以犧尊稱之,這是祭祀用酒器,眼珠以金嵌入,眉間以綠松石裝飾,頸部也嵌金圈。背上小圓蓋開合可注入酒液,口有圓孔作流出口。其形態更像一種動物產於馬來西亞、緬甸、越南等地 。 
        全器作動物形穩立狀,以獸口為流,背部正中央留有圓洞安蓋,蓋面有鈕,鑲有銅絲紋飾。通體以銅絲飾斜角雲紋,頭部鑲嵌綠松石,耳及臉部嵌銀絲,眼珠嵌金為飾,頸上鑲嵌金黃項圈一條。器表為黑褐色,腹背有多處大遍銅綠。此器充分運用金屬材料與綠松石,反應出戰國時期風行的鑲嵌技術。 
        這種將玉石或金屬鑲在青銅器表面的裝飾手法,稱作「金銀錯」,在戰國時期非常流行,製作時,工匠先在銅器表面刻出帶有凹槽的圖案,再把細細的金屬絲一圈一 圈繞進凹槽裡,最後再把表面磨平。如今金屬絲雖然部分已經脫落,並且因為氧化而失去了光澤,但我們仍可想像它原本光芒四射的亮麗模樣。
        
銅器展間有一件頗有名氣的嵌松綠石金屬絲犧尊,介紹這件犧尊的同時,我們也來看看犧尊在動畫電影中的樣子。常設展特搜-【戰國中期 嵌松綠石金屬絲犧尊】(陳列室:305) 吉金耀采-中國歷代銅器展Permanent Exhibit:...
Posted by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on 2015年8月13日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台北故宮「翠玉白菜」的傳說

        「翠玉白菜」的來歷,相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每到進貢珍品給朝廷大官及皇上的節期時,各地知府便會下鄉尋訪,要百姓們呈現奇珍貢品。如果老百姓出的珍品中選,除了會得到重重賜外還會聲聞鄉里,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大事。
        相傳有一年,雲南某知府大人來到大理查訪,老百姓們便把貢品陳列在路旁其中有個老人擺了一塊不起眼的褐色石頭在路邊。雲南知府大人看到了,甚為惱怒地說:「是誰擺這個毫無價值的石頭?莫非存心羞辱本官?」於是吩咐來人把那石頭的主人到牢裏去。隔年,雲南知府大人再來尋寶時,又見到了那塊石頭,於是再吩咐來人把石頭主人的兩手打斷,叫他以後搬不動石頭。.....到了第三年雲南知府大人又來尋寶了,結果他又看見了那塊石頭,這下子知府大人真是火大了,終於按耐不住的說:「把那個人拖去斬了!」,這時候那石頭主人求饒的說:「大人饒命!大人饒命!請給小民一年時間,小民到時必定把它雕刻成一個作品,使大人滿意;若是沒有成功,到時小民一定把自己的頭顱獻。」雲南知府大人聽了後,於是暫且饒了他一命。
       隔年,雲南知府大人來到此地,在那石頭主人面前,赫然發現一顆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才知原來這顆褐色的石頭,內藏著青白色的玉,而眼前這個老人就是一位玉匠高人。雲南知府連忙向他賠不是,也取得了玉匠的寬恕。而這顆「翠玉白菜」,終於流傳於世,並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瑰寶。
        對於有關「翠玉白菜」身世的傳說,至今仍眾說紛紜。其中,就有與慈禧太后相關的。有人說這件稀世的國寶是從慈禧墓中盜出的。那是在1928年春夏之交,北伐戰爭已進入了尾聲。就在此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發生了。軍閥孫殿英率領的士兵,轟開了清東陵一道道緊閉的墓門。數不勝數的東陵珍寶被孫殿英的士兵洗劫一空。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死後,身邊還放有一件極其名貴的珍寶就是「翠玉白菜」。所以後來有人猜測,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中的「翠玉白菜」,就是清東陵慈禧棺槨中存放的寶物之一。
        關於「翠玉白菜」的身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根據有關史書記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翠玉白菜」,並非來自清東陵,而是來自清朝的皇宮,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在北京故宮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那志良老人,就見證了這歷史的一幕。 
        那志良,是北京宛平人,1925年1月入故宮,曾相繼參與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收、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文物南遷和運台等工作。他一生研究玉器,曾著有「故宮四十年」、「中國玉器」等作品。那志良老先生在1949年1月的時候,到了臺灣,又在臺北故宮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曾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一書中寫道:「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開始著手整理故宮銅器、瓷器、玉器、繪畫等物品。而自己正好負責的是玉器的整理工作。」在書中,那老先生很風趣地回憶了他在北京故宮第一次見到「翠玉白菜」時的情景。那老說,那件著名的「翠玉白菜」剛從宮裡提來的時候,是種在琺琅花盆裡的,在它的旁邊還種了一棵小靈芝。在提到庫房的時候,有專家就認為,這是一件頂好的物件,可是被種在了琺琅花盆裡,旁邊還配上了靈芝,實在是太不匹配了。.....後來齋宮成立了玉器陳列室,「翠玉白菜」就被選為展品。專家們決定將花盆與靈芝都留在庫,單獨將「翠玉白菜」進行展出。想不到,此舉竟然使「翠玉白菜」一舉成名。從此,國寶「翠玉白菜」開始聞名於世,一直享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