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顯示具有 導遊領隊實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導遊領隊實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特殊的旅遊禁令

        出國旅遊前,除了安全事項要注意,當地法律也要略知一二,免得一不小心就違反了當地規定。一邊參觀熱門景點,一邊配著小點心,也許感覺很愜意,但在義大利這麼做,可是會被罰款的;情侶互動親密很自然, 但到了杜拜,異性在公共場合親吻,有可能會被起訴。旅遊前,別忘了先了解一下各地的準則。
1. 義大利:景點周遭禁止飲食
        面對龐大的觀光人潮,義大利的大城市包括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等,都有規定在有歷史文化的觀光景點禁止飲食。近期,佛羅倫斯更訂出新規條,特定的時間點,禁止行人在路邊停留吃東西, 否則將被罰150 到500 歐元不等。
2. 希臘:禁止穿高跟鞋參觀歷史遺址
        高跟鞋或底部尖銳的鞋子容易造成老舊建築的地板損壞,對於觀光盛行的希臘,來往遊客在當地的文化景點留下不少「足跡」,為此,希臘政府明文禁止穿著尖銳的鞋子參觀遺址。
3. 泰國:錢沒帶夠,禁止入境
        不少國家會限制入境時攜帶現金的上限,像日本是100 萬日圓、台灣10 萬台幣,超過則要申報;到泰國旅遊,該注意的是「錢,有沒有帶夠」。為了防範非法打工,觀光簽證個人需要帶上2 萬以上的泰銖,落地簽則要攜帶1 萬泰銖,海關會隨機抽查,確保旅客在泰國期間有足夠的生活費。
4. 巴基斯坦:禁止慶祝情人節
        情人節(Valentine) 源於西方的傳統和宗教,命名取自神父Saint Valentine。但這節日與穆斯林文化無關,加上部份人民對於生活日漸西化的反彈,巴基斯坦官方裁定「慶祝情人節」是違法的。
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禁止在公開場合親吻
        包含杜拜在內,阿聯酋國家成員大都嚴格遵守伊斯蘭法規,異性在公共場合有親密的表現,屬於違法行為,過去曾有對英國夫婦在當地的餐廳親吻,因而被起訴,最後監禁長達一個月。有機會到當地旅遊,勢必要注意當地宗教文化與規範。
6. 西班牙:駕駛禁止吃東西
        西班牙特別注重行車安全,包括開車吃東西、設定GPS、把手肘放到車窗外等舉動,都會面臨罰款。旅客如果開車離開海灘, 也要記得穿好鞋子跟衣服,裸上身和赤腳駕車,也是屬於違規行為。
7. 泰國、義大利:禁止餵鴿子
        考量到公共衛生、疾病防治,曼谷官方近期開始減少野鴿的計畫,也禁止餵食,違反的民眾除了會被罰錢外, 還可能面臨三個月的有期徒刑。 除了泰國,在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熱門的義大利觀光城市,餵食鴿子也都是違規的行為。
8. 不丹:國家全面禁菸
        不丹可以說是菸害防治最積極的國家,一直以來追求環境零污染,結合宗教的紀律,宣導戒菸的計畫相當成功。在2010 年,當地頒布禁令,攜帶菸草或吸菸的民眾將被判處5 至9 年的有期徒刑。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豫園玉玲瓏

        「豫園」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從明嘉靖38年(西元1559年)開始興建,至明神宗萬曆5年(西元1577年)完成,前後共用了18年時間。佔地70餘畝,現存僅是當年的一半而已。最初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園林。潘允端是上海人,為了侍奉他辭官歸隱的父親—明嘉靖年間尚書潘恩而建造的,取「愉悅老親」之意,而「愉」和「豫」意思相通,故名「豫園」。
        江南有三大名石,又稱作江南園林三大名石。指的就是"上海豫園的宋徽宗花石綱遺物玉玲瓏、蘇州留園的冠雲峰、杭州西湖的縐雲峰"。
    豫園的鎮園之寶"玉玲瓏",該石峰高約3米,寬約1.5米,厚約80釐米,重量3噸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之美。孔多如蜂巢,可呈現"百孔淌泉,百孔冒煙"的奇觀。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詩贊美:"壓盡千峰聳碧空,佳名誰並玉玲瓏。梵音閣下眠三日,要看繚天吐白虹。"
         據記載,宋徽宗趙佶為在首都汴梁建造花園艮岳,從全國各地搜羅名花奇石,即"花石綱",其中有的奇峰因種種原因沒能運走,史稱"艮岳遺石",玉玲瓏就是其中之一。"玉玲瓏石最玲瓏,品冠江南竅內通。花石綱中曾採入,幸逃艮岳劫灰紅。"(上海縣竹枝詞)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關於玉玲瓏,還有一段具有奇幻小說風格的故事。相傳,當年潘允端建造豫園時,曾經用船運送這塊石頭,誰料船過黃浦江時,原本平靜的江面上忽然起風,石頭就這樣掉進了江中。潘允端認為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一定要設法補救,於是重金請人去江中打撈石頭。結果,打撈上來的石頭不僅僅只有玉玲瓏,還有一塊和玉玲瓏緊緊相連的石頭,這塊石頭就是現在玉玲瓏的底座。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漢堡發展史

        很少有東西比漢堡更有美國味的了。然而,漢堡的歷史可是比美國的歷史更悠久! 前幾天M公司才發生大麥克之亂,今天我們來看看漢堡發展史。
        韃靼牛肉(Steak tartare),又稱「他他牛肉、野人牛肉」,是新鮮的牛肉、馬肉用刀剁碎而成的一道菜式。據說是十三世紀時,蒙古人把它散布到亞洲各地。在這段時間,蒙古戰士會把切碎的肉放在馬鞍下好讓肉質變得更軟嫩且更容易食用。蒙古人把這道菜帶到了俄羅斯以後。在那裡,它變成一道廣受喜愛的一道菜餚,就被稱之為「韃靼牛肉」。這是生的牛絞肉配上一顆生蛋。到了十七世紀,俄羅斯人又把韃靼牛肉帶到德國港口城市「漢堡」。於是當地人有了烹煮它的想法。而這道料理就被稱為「漢堡排」。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來自漢堡的旅人帶著他們當地受歡迎的菜抵達了美國沿岸。一八九一年,有一位名叫奧斯卡.韋伯.比爾畢的美國人在他飼養牛的農場裡舉辦了七月四日國慶派對。他將炙烤牛絞肉的肉餅,把它們放在小圓麵包上,於是現代的漢堡就因此而誕生了。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十年上海看浦東、百年上海看外灘、千年上海看七寶

        十年上海看浦東、百年上海看外灘、千年上海看七寶。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七寶古鎮」,建於北宋時期,於明清時代盛起,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七寶鎮的由來,有二個說法,
一、七寶鎮,流傳有七樣寶貝。一般傳說為「飛來佛、金字蓮花經、氽來鐘、神樹、玉斧、金雞、玉筷」這七件寶物,所以被稱之為「七寶古鎮」。這些寶物大部分已經毀損或是報廢。只剩下了氽來鐘。
二、七寶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到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其名稱來源於當地的寺廟「七寶寺」,但現在已不存了。
        七寶古鎮的面積有18.1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63萬人。現在的七寶鎮是上海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蒲匯塘橫貫古鎮,河上有數座各具特色的橋樑。古鎮老街在展示古鎮風貌的同時也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
        七寶古鎮以七寶老街為中心,是上海西南郊一座歷史悠久且聞名遐邇的古鎮。在上海市政府近幾年的開發下,除了重現古貌外,「七寶古鎮」因為交通便捷的優越位置、物美價廉及讓人垂涎三尺的各式特色小吃,也成為上海當地民眾及來上海旅遊的遊客們訪舊懷古的景點之一。七寶老街上,古色古香的石頭路、小橋都彌散著質樸的特色;琳琅滿目的商鋪緊緊相連,在整條街上您可以看到具有江南特色的飾品店,精緻的刺繡、木質的飾品、古玩、字畫等特色商品。
        來到七寶鎮除了古老的街道外,必須要嚐嚐當地的小吃,其中有龍袍蟹黃湯包、老街湯圓、臭豆腐、七寶方糕、龍鬚糖..等,尤其百年老店的龍袍蟹黃湯包相傳已有140年歷史。
        蟹黃湯包為江蘇傳統美食,在明、清時期已經享有盛譽。其特色就是皮薄如紙,以製作"絕"、形態"美"、吃法"奇"出名。蟹黃湯包的製作原料為螃蟹的蟹黃和蟹肉,湯為原味雞湯。其中龍袍蟹黃湯包和靖江蟹黃湯包較爲出名。龍袍蟹黃湯包相傳曾為朝廷貢品。其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品嘗了鄉民們特地為其製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以後,龍顏大悅,連聲讚美「好吃、好吃」,鄉民們也受寵若驚,便稱此種包子為「乾隆湯包」,在清時期已經享有盛譽。龍袍蟹黃湯包以其用料講究、配方獨特、製作精良、難以仿製而著稱,僅製作工序就多達33道。長期以來龍袍蟹黃湯包絕技傳人恪守「不外傳」的祖訓,使其更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媽祖的臉到底有幾種顏色?

        一般的觀念中,媽祖只有一位,名字叫做林默娘,但是為什麼我們又常聽到媽祖又分為「大媽、二媽、三媽….」甚至有六媽。其實這些不同稱謂的媽祖其實都是同一位神明,就是媽祖本人。但是這數字又代表什麼意思呢?
       當媽祖廟蓋成讓大家拜拜時,通常媽祖的神像只有一尊,通常是這間媽祖廟最早的神像,所以稱為大媽。隨著廟宇越來越大,信眾也越來越多,媽祖的「工作」也越來越多。比方說要出巡云街時,如果把大媽的神像請出去出巡,那廟裡不就沒媽祖了嗎?所以廟裡通常會再刻第二尊媽祖神像,讓大媽隨時在廟裡坐鎮,二媽就可以出巡或者作其它「工作」。
       隨著媽祖的「工作」越來越多,所以要「分工」,神像也越刻越多。第一尊刻的就叫大媽,第二尊刻的就叫二媽,第三尊刻的就叫三媽,以此類推….。
       俗諺:大媽尊貴鎮殿、二媽出巡食便、三媽救苦出戰,就是這樣的道理。大媽粉面代表慈悲、二媽金面代表得道、三媽黑面代表救苦救難。三媽是黑面媽祖,叫做「黑面三媽」。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北埔男相觀音

        客家人講究風水,北埔村以秀巒山為樂山,北埔慈天宮則穩坐龍穴,護衛著聚落裏的人民。慈天宮除了祭祀祈福外,也是公眾集會議事之所,在北埔聚落內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般民居宅院中的「祖堂」,既位於紀念性的中軸線上,又是最高大、最堂皇的廟宇。
        慈天宮奉祀的是台灣罕見的男相觀音。主神為觀音菩薩,配神為天上聖母、五穀神農皇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其旁從祀淡水同知李嗣鄴、姜秀鑾、姜榮華等三人。這種諸神合祀,佛道不分的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但是慈天宮卻是因眾神合祀,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的籓離。
        慈天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年之後。據傳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以祈求平安順利。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魁星踢斗

        魁星,原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 因「魁」與「奎」同音,并且有「首」意思,所以「魁」代替了「奎」字。
        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排列成斗狀,稱為魁星。魁星踢斗,獨佔鰲頭,乃係掌管文人運程的文曲星,後來取像為魁梧大漢之形,一個典型的魁星神像,左腳踢星斗,右腳踩魚身龍頭的鰲魚,象徵魁星踢斗,獨佔鰲頭,可佑學子考取功名,加官進祿!
        明朝年間,魁星爺在一次進京赴考途中經過一處山崖,不慎失足跌落懸崖山谷之中,滿身受傷,五官變形,幸蒙山神福德解救得免於難,但魁星爺憑一身志氣,仍然忍痛勉強赴京應考,結果高中狀元,而「獨占鰲頭」的由來是與魁星爺有關的,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也,即表示魁星爺用筆點定應試學子的名字,就能高中金榜。
        唐宋之時,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及鰲,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僅狀元一人站在鰲頭上迎榜,以示為首及尊榮,故稱獨占鰲頭,古代時科舉放榜形式,乃是拆一名、唱一名和填一名,方法是從第六名倒回來揭曉,一直填到最後一名,再重頭開始宣佈前五名的高中者,這前五名就叫作「五魁」,第一名的狀元叫「魁首」,可見魁星爺與考試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相傳文昌帝君是專門執掌人的「祿籍」(就是學運),而魁星帝君則是掌管中或不中,所以民間有句話叫「魁星點狀元」就是此意。
        魁星統天庭司文運、主科舉,被視為功名財運亨通的守護神,供奉魁星,可增加自己的學業和競爭能力。 應考,結果高中狀元,而「獨占鰲頭」的由來是與魁星爺有關的,所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是也,即表示魁星爺用筆點定應試學子的名字,就能高中金榜。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金包銀,斗子砌磚牆

金包銀,不是秋鳳姐的金包銀嘿!!
斗子砌,是將面磚組立成一個盒狀的長方體,內部再填以黏土、石礫,這種磚牆比起一般的實心磚牆更富色彩和幾何光澤變化,其排列出來的「丁」字也有著人丁興旺的意思,人稱"金包銀"。以前的"好野人"會將私房錢或金飾置放入內部空心處。

朋友丫,家裏如果還有老磚牆,要趕快去挖挖看喔…。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懷素自敘帖

懷素,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以草書聞名於鄉里,北上長安、洛陽後,當代名流公卿亦紛紛贈詩讚美其書藝。《自敘帖》,為唐朝書法家懷素的墨寶。寫於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以草書寫成。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敘帖〉就是摘錄時人贈詩及顏真卿的序寫成的自介文。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三彩天王,音浪太強,不晃會撞到地上

       在過去較常見的陶瓷器都是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因此民國初年在北京城內出現大量唐三彩陶器,即引起注意。當眾人初見「多彩釉」的唐三彩陶時感到新鮮,卻不知如何稱呼。而在中國人心目中象徵「多」的數字是「三」或「五」,於是開始稱呼唐三彩陶器。但唐三彩主要還是以黃、綠、白(或綠、赭、藍)三色為主,所以稱之為「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的礦物做釉料著色劑,又中還加入鉛作助溶劑,以800度低溫燒成。唐三彩主要作為冥器,表現當時社會生活風貌,例如人物俑、馬匹。除了是生活富有的寫實表現,更是陪葬的習俗。因為當時工藝質量問題,為了避免釉往下流造成破壞的狀況,所以唐三彩的陶俑臉上是不上釉的。
        這件三彩天王像外型讓人感到很活潑,手舞足蹈的樣子好像在跳舞一般,在這初秋的午後,大家可以一起來唱首歌喔! 音浪太強,不晃會撞到地上,....地心引力抓不住你,地心引力抓不住你。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椪風茶另類的傳說

       椪風茶又稱膨風茶,椪風茶的形成是茶芽必須有一種昆蟲小綠葉蟬,學名浮塵子,去吸茶芽葉脈,小綠葉蟬的唾液因此沾在茶芽上,當陽光照射時,就會產生了一種酵素作用,也就是俗稱「著涎」。
        著涎改變了茶葉的元素,使茶單寧降低了,多芬類的改變也讓茶香呈獻了淡淡的熟果味,噴出高級的蜂蜜香,喝下茶湯後喉潤更是讓人嘖嘖稱奇。如果茶葉有噴灑了農藥,小綠葉蟬就無法存活,也就無法做成椪風茶了,所以椪風茶是絕對不含農藥的有機茶葉。
        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的是在1930年代的霧社事件,當時日本在台的總督「石塚英藏」為了壓制霧社的反抗番,不僅以大砲飛機攻擊山胞,更不顧人道,以殘暴手段違反日內瓦公約使用毒瓦斯,使當時死難山胞男女老幼多達九百餘人。後來「台灣民眾黨」蔣渭水等人向國際聯盟控訴了日軍使用毒氣殘暴行為,並也引起日本國會各黨的撻伐,導致當時的石塚總督被罷黜而下台。
        石塚英藏治台時間僅僅一年左右,在他離任回日之前,挑選了台灣的東方美人茶來當作紀念品。據說當時他大手筆採購的東方美人茶,一斤茶葉是以當時鄉長二十個月的薪水高價來購買的。消息剛傳出之際,其他縣市茶區都認為這是在「膨風」(吹牛的意思),直到第二天各大報頭條新聞大肆報導後,從此北埔東方美人的「膨風茶」之稱就因此不脛而走了。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子犯龢(和)鐘』和清明節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周圍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可是大火燒遍綿山,卻仍然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訂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一顆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訂為『清明節』。
    子犯鐘一組(共八件),高各為71.2公分/66.7公分/67.6公分/61.7公分/44.0公分/42.0公分/30.5公分/28.1公分編鐘成組八件。
    在商周時代,貴族親王開始使用青銅材質,鑄造敲擊樂器,不但可以在重要的祭祀活動和禮制儀式中,以貴重的青銅樂器,彰顯自己尊貴的身份地位,並以莊嚴的音樂,營造肅穆的氣氛,也可以在熱鬧的宴會場合,以美妙的音樂助興。 

    現在所看到的鐘,就是以青銅鑄造的樂器之一,而且依敲擊的位置不同,一個鐘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兩個音。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更利用鐘的這個特性,將大小不同的鐘,按照音階的高低排列在一起,就成了一組可以演奏出音樂旋律的樂器,稱之為『龢(和)鐘』又稱為『編鐘』。一套和鐘有『三個鐘』、『八個鐘』或是『14個鐘』等等所組成,也有多達『64個鐘』所組成的。
    『子犯
鐘』就是由『八個尺寸大小不同的鐘』所組成的。尤其特別的是:每一個鐘上都鑄有銘文,加起來一共有『132』個字,清楚記載了這一套和鐘的鑄造者『子犯』(晉文公之舅父狐偃),如何幫助春秋時代的晉文公『重耳』,在流亡19年之後,回到晉國重新掌權,並且打敗楚國,成為五位霸主之一的故事。這些銘文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具有意義非凡的歷史價值。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東方美人茶和茶虎

        新竹縣北埔特產一種聞名全球的椪風茶,在19世紀深受日本及英國皇室所鍾愛,因此被封為「東方美人茶」。
        椪風茶的名稱由來,據說是早期有一位北埔人將椪風茶外銷到台北大稻埕,因為它賣的價格高於市價幾十倍,所以他回來就跟大家講說,他一斤茶賣了多少錢,大家都不相信,於是都講他是在椪風,所以這種茶就被叫做「椪風茶」了。這種讓人願意以高價收購的茶,種植方式跟一般的茶園不同,像小綠葉蟬虫雖然是茶樹的主要害蟲,但卻可以幫助茶農製造出高級的椪風茶。
        椪風茶的產季是在夏季國曆六、七月間,以節氣來計算是在芒種到大暑之間,以受到小綠葉蟬咬食過的青心大石種茶樹的嫩葉,用手採下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的嫩葉為茶菁,採重度發酵方式所製作出來的烏龍茶。因為製成的椪風茶茶心銀白,品質優良者,其整批茶葉外觀有紅、白、黃、綠、褐等五色。故又稱為「白毫烏龍茶」或「五色茶」。在北埔鄉也稱為「番庄仔」或「番庄馬龍」,其他還有「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椪風茶」 等多種名稱,而最有名者還是被稱為「椪風茶」。不管椪風茶的名稱如何,總之它是臺灣烏龍茶中算是高品質的代表。
        除了種植的方式不同之外,聽說要品嚐椪風茶也需要獨門的技巧。真正的椪風茶有三絕:
第一絕,以溫開水泡椪風茶是用八十五到九十度水,這樣的水溫剛好能誘發茶香,又不會燙損風味,堪稱是茶道中的一絕。
第二絕,泡泡多才是上品,泡泡越多,香氣和滋味越好,可別以為泡沬多是茶葉不純的緣故,也就是說茶色清澈而泡沬綿細的茶,才是椪風茶的極品。
第三絕、喝椪風茶的時候要發出很大的聲音,才能鼓動它的味道、氣味到鼻腔,然後擴散到舌頭、整個口腔之中,也才能品嚐到椪風茶真正的香氣跟滋味。
        茶葉在新竹縣北埔的歷史上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因為北埔的土壤富含腐植質及鐵鎂,加上多屬丘陵地形,山坡地排水良好、氣溫適中,雨量分佈均勻又充足。故早在清光緒年間便有茶葉的種植。日治時代後期,當時的北埔庄長姜瑞昌,有鑑於茶業之隆衰影響北埔發展甚鉅,故傾全力推展北埔茶業,並與姜阿新合力將北埔椪風茶推至全台甚至世界的舞台。
        1934年姜阿新更與三井農林會社合作於北埔設置紅茶製造工廠,1940年北埔的茶業達到最高峰。戰後初期產量略微減少,但自1980年代起,隨著經濟轉型與外銷競爭力逐漸喪失,大型製茶工廠逐漸消失,北埔的茶園面積大量減少。
        台灣茶業的興衰與姜阿新事業有極密切的關係,他創立的永光茶葉公司大都銷往香港與日本,當時在台灣茶葉界掀起「姜阿新的旋風」而有「茶虎」之名。日治時期台茶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提供穩定的市場,故能維持一定的出口成績。二戰後由於南洋、印度等主要茶區,短期內無法恢復出口,使得當時的台茶獲得很好的出口時機。台灣的茶業不斷的擴充,姜阿新的事業也在此時達到韻峰。但隨著南洋、印度等地茶業的復甦,台茶隨即開始面臨嚴酷的挑戰,加上「茶金」時期的大量種植,製茶廠的開放以及茶商參雜和銷價競銷的影響下,使得台茶開始面臨危機。台茶外銷的黃金歲月不再,姜阿新的事業也受到相當的影響。
        姜阿新的事業雖然已走入歷史,但由於他對茶業產銷的積極投入,不但帶來北埔茶業的發展,也為北埔帶來繁榮與發展。在其事業顛峰時期,也能兼顧了當地文教,捐地興學造福鄉梓。其興建之「洋樓」也成為新竹縣之縣定古蹟,對增進北埔之文化內涵有其一定的貢獻。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上海 Dream Trip, You Should Be Here!

9/15~9/18 阿廖到上海躲颱風,躲過了莫蘭蒂(沒人在),卻躲不過今天的梅姬。颱風天,留客天,風大雨大,在家裡躲梅姬,閒閒沒事來看看阿廖的影片囉!..You Should Be Here!!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中國之美、美在藝術;藝術之美、美在故宮(故宮帶團實務)

        台灣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外雙溪。台北市是台灣的首善之都,是台灣第一個直轄市,人口總數約270萬人。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也是台灣最吵的博物館。因為台灣故宮博物院腹地不大,又因為近年來旅客倍增,所以就變成一個最吵的博物館了。(四大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人家說:「中國之美、美在藝術;藝術之美、美在故宮」。所以來到台灣,想要了解中華歷史,台灣的故宮是一個不可不到的地方。台灣故宮博物院為什麼叫做故宮呢?其實台灣的故宮博物院,源自於我們北京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在戰國時期稱薊(ㄐㄧˋ),是「戰國七雄」中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明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明成祖朱隸(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遷都於北平,於永樂四年開始興建故宮,西元1420完成。故有舊意思,位於北京的故宮是明、清二代的皇宮,歷經了明朝14個皇帝和清朝10個皇帝共有491年,而國立故宮博物院於1925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所以這也就是「故宮」名稱的由來。
       國民革命推翻滿清,末代皇帝溥儀暫居紫禁城,嗣後移居頤和園。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北京紫禁城中仍留有清室小朝廷,保持著帝王氣派。(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和清廷達成《清室優待條件》協議,允許用外國君主禮節對待退位後的清朝末代皇帝,並供給歲用400萬銀圓,皇族和他們的下屬可以暫時居住在紫禁城內廷。)
       當時軍閥割據,馮玉祥,為民國時期軍事家、愛國將領、民國軍閥、著名民主人士。發動了 1924年的首都革命,北京政變。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圍了總統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戰並解除吳佩孚的職務,監禁大總統曹錕,宣布成立「國民軍」。馮玉祥公然撕毀「民國國會優待清室協議」,並把大炮架在故宮門口,逼溥儀等皇室離開故宮。
       末代皇帝溥儀,於1924年遷出紫禁城,政府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入宮點查文物(宋、元、明、清四朝宮中收藏),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據說從民國成立到溥儀被逼離開紫禁城,短短13年間,故宮文物短少了3000多件。

        1931年九一八事變,戰爭日益緊張,為了文物安全,政府考慮必要時文物向南遷移 (擇院藏精品裝箱儲置)。1933年起由北平遷運至上海。1936年因南京保存庫房完工,再遷南京。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發生,又遷移至貴州、四川。
1945年抗戰勝利後,政府下令將分散三處的文物運回南京。
然內戰爆發國事未平,1948年政府決定將文物由上海以軍艦運抵基隆。同年12月22日,國軍海軍登陸艦「中鼎號」裝載著712箱精心挑選的文物起航駛向台灣。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由上海以軍艦分三批運抵台灣基隆。總計運台文物共2,972箱,只佔北平南遷箱件的百分之二十二,約60萬件。直到1950年這批播遷的文物才運至台中霧峰,暫存在北溝。

       人家說,蔣介石來台就帶來了二個最價值的東西,一個是黃金,另外就是故宮文物。所謂軟件在台灣,硬件在北京。所以在台灣故宮都為精細和書畫居多。蔣介石從大陸帶過來的國寶約60萬件,都是精品小件的國寶。其中以書籍類最多。為什麼會以書籍最多,因為蔣介石要強調的是他是中華民族的正統。蔣介石雖然一個政治家也算是一個軍閥,但是他並沒有把這60萬件國寶當作私人的收藏,據說他說過一句話,這些國寶不是台灣的,也不是大陸的,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所以直到1965年台灣故宮博物院成立,這60萬件國寶一件也沒有短少。
       1965年,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落成,(新館館舍定名為「中山博物院」,於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日開幕),結束了流離遷徙的歲月。除故宮與中央兩博物院外,加上數十年來在台購藏與捐贈,累積數量超過69萬件,是非常豐富的寶藏。

目前故宮博物院的古物來源有四:
1. 最主要的就是北平清故宮宋元明清的古董。
2. 是南京中山博物院的古董。
3. 古物陳列所、潘陽故宮以及熱河避暑山莊的古物。
4. 故宮來台後各公家單位撥交、私人的捐贈以及故宮在外價購而來的古物。
       台灣的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於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郊陽明山腳下,士林區外雙溪。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建築設計仿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外觀壯嚴宏偉,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故宮典藏的珍貴文物,原本屬於清朝宮廷的收藏。從帝王收藏到全民共有,是人類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故宮以兩大類型的展品籌劃呈現。一種是常態性的展覽。它是以時代的順序,展示各個時期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支架。另外一種是專題性的展覽。它是以特殊的主題,展現文物的精采面貌及說明文物承先啟後的時代意義。

       在常態性的展覽方面首先在一樓,展示重點是展示現在比較接近清朝王室的典藏及清代家俱的展示。到了二樓,可以看到,從清朝精緻的工藝開始,往前逐漸推進到更早期的明代、宋金時代、及六朝隋唐時代。在三樓展覽,將會看到更為遙遠的秦漢時代、銅器時代,最後來到華夏聞名的曙光-----新石器時代。
       故宮除了在既有的典藏維護、學術研究、展覽策劃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持續精進,以及加強與國際重要博物館間的交流合作之外,致力於打造數位化博物館和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的重鎮,也正積極推動臺北主院區的擴建計畫。 

帶團實務事項:
※ 台北故宮的歷史及故宮三寶可以在車上先做事先的解說。
※ 雙肩大型背包無法攜入,須寄放於一樓寄物處(投幣式寄物箱每次NT.10,使用後可以退還),所以要在下車前要提醒旅客重要物品請隨身攜帶,其它的放在車上就可以了,另外故宮裡面備有飲水機,可以免費供應飲水,所以也不用帶礦泉水下車。
※ 團體參觀要先進行預約,故宮上下車地點在B1負一樓。到達後要由B1進入後團體領取導覽耳機。
※ 如果提前到達,可以安排旅客到國父銅像左後方旁邊的集合休息區(故宮郵局櫃台前)休息,先上洗手間及喝水。
※ 團體參觀,如果沒有預約則要在GTS等候區排隊等候。也可以利用11:00~1:00 或 3:00~6:00 的時間,不用預約可以獨立運用。
※ 帶領旅客到GTS發放區排隊,領取團體耳機。
※ 到團體售票處買票,到團體語音導覽處報到登記領耳機主機(要辦精英卡,不然要押證件)。
※ 發放耳機主機後,讓旅客進行耳機測試,測試完成後,再帶隊坐手扶梯往1樓。
※ 到達1樓後,先暫停集合並宣佈等一下參觀時,如果走散或提前出來的旅客,請到蓋紀念章旁邊的座位區休息稍後。另外如果有抽菸的來賓需要到戶外門邊的吸菸區抽菸。宣佈完後再帶隊由有圍紅龍的團體入口處進入參觀。
※ 導覽參觀時為避開人潮,不一定是從那一個樓層開始,1.2.3或3.2.1或2.3.1都可以。理想的情況下最好的導覽方式應該是由上樓層往下導覽 (3.2.1)。
※ 毛公鼎、散氏盤要看,青銅器的4個寶貝: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及子犯和鐘,另外翠玉白菜、肉形石也要看。此外還有核桃橄欖雕刻,另外還有購物站要賣的珊瑚樹、玉器部份。
※ 故宮停留的參觀時間大約是1個半小時,可以留下約30分鐘給遊客拍照。每件展品的個別介紹最好不要超過太久。除非是帶參訪團,否則會因為停留太久和講太久反而讓客人覺得不耐煩。
※ 提醒客人故宮裡面是禁止拍照的,如果對一些展品或器物有興趣的話,可至禮品部選購禮品或畫冊。以及提醒旅客為了維持良好的參觀品質,在故宮裡面請低聲細語說話。
※ 參觀完後在1樓出口處先集合,收齊耳機後並宣佈在B1負一樓的集合時間和地點(郵局櫃台前),再做解散拍照及選購禮品。
※ 把收齊的耳機拿到1樓做歸還,等集合時間到時,於集合地點清點旅客人數,再打電話請司機大哥開車過來,帶隊到外面上車。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像日本國旗的太陽餅

        太陽餅原本只是地方上的名產,因適逢當時的縱貫鐵路通行之便,藉由車上的販售便將知名度傳到了全國,進而成為全國性的名產。他是一種甜餡薄餅,一般內餡是麥芽糖,源起於台灣台中市的點心,為中臺灣的名產之一。
       太陽餅的形狀近似圓形,早期製作的比較大,一般食用前多會均分成四塊,近年來則有較小的太陽餅出現,以方便拿取食用。其包裝外盒也頗具特色,最早是由台南畫家顏水龍所設計的向日葵圖案構成。內餡麥芽糖相當甜,多半為直接食用配濃茶之茶點,餅皮酥而易碎,食用時容易掉落餅屑,故有不少人會置餅於碗內,沖泡熱開水,呈粥樣食用。這種點心最初是台中人的地方小茶點,經過多次改良後成為了太陽餅。 
       太陽餅發展版本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在 20 世紀初,它是在今台中市神岡區社口裡一帶林家崑派的麥芽餅,後來由崑派魏清海加以變化,而成為現在的太陽餅。原本這種點心並沒有專屬名稱,後來因為在「太陽堂」打出名氣,才經太陽堂創辦人林紹崧命名為太陽餅。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形似日本國旗才被如此稱呼。太陽餅的形狀渾圓,中間蓋有紅色的店記,形似太陽,數十年前不知誰取名為太陽餅,也就因此流傳下來。
        紅色做店記,充滿著傳統糕餅古意的點心。當初太陽餅名稱並未有註冊商標,也因此導致後來同業的店家皆可以使用此名稱。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一條根

        一條根是金門的特產之一,產於金門珠山村,為金門原生藥用作物,是種多年生豆科植物,且有一條主根因而得名。能用於治風濕症、強筋骨、壯身體。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擊退荷蘭人,由於士兵都是中原人,沒有吹過海風,不適應南方的地理環境,在當地潮濕的氣候下,都不同程度的患上了各種關節炎、風濕病。
       鄭成功愛兵如子,他就急忙派軍醫到民間去尋找良方,後來在當地村民指引下,終於在金門太武山峰山脈一帶找到了一種神奇的草藥,名為「一條根」,挖掘出晒乾後浸泡藥酒每日飲用,士兵們的各種風濕病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療;後來經軍醫的配製,發現「一條根」不止可以治療風濕病,還可以治療腰腿骨痛、跌打骨折、扭傷挫傷、腰肌勞損、肩周炎、頸椎病、咽喉腫痛、肝腎疾病、產後傷風等癥狀;可以說是「一條根」這種神奇的藥草全身都是寶,能醫治百病。因此鄭成功的士兵用了「一條根」以後個個都是英勇無比、能爭善戰,最終打敗了荷蘭。
        一條根其藥用部分主要是根部,一條根的根部扎入土內很深,生長三年的一條根,根長約有50-60公分。一條根之根、莖、葉、花均可食用入藥,生長期在 2-3年間的一條根藥效最好。一條根的莖、葉露出地面不多,要徒手拔出一條根談何容易,因此它又俗稱「千斤拔」。

       金門多風乾旱的地理條件特別適合一條根的生長,一條根味甘美,性溫平,有祛風除濕、行血、止痛之功效。 野生種在大量採集之下,本已逐漸絕跡,但在金門政府部門的輔導推廣下,又積極施行人工栽培、種植生產。 近年來,一些民間業者開發出許多產品,不再是以往的藥材藥丸膠囊,如藥膏、貼布、噴劑、藥浴包等,標榜可以舒緩筋骨、解熱鎮痛、祛風除濕、暈車防暑。

日月潭帶團實務

       臺灣的水庫湖泊型風景區中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最受矚目;全潭面積827公頃,湖面周圍約33公里,約是西湖的1.3倍。 全潭以拉魯島(光華島)為界,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如月鉤,故而得名。是全台最大與最美麗的高山淡水湖泊,為台灣八景之一,原為原住民邵族之居住地。
       日月潭的水源來自濁水溪上游,而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故日月潭的源頭為合歡山。 最早日月潭只是個小湖泊,日據時代,為了發電所需,日人從濁水溪最靠近日月潭的武界處,攔砂截取濁水溪流水,修築了一條15公里長的地下水道,穿過水社大山進到日月潭,淹沒眾多小山丘,而成今之泱泱湖泊。 由於臺灣的水庫普遍利用溪流截堵成潭,水庫狹長,景觀單調,日月潭則是利用窪地注水成潭,水域由山巒環繞,層層相夾,水道蜿蜒紛岐,遠觀近遊,處處是景。 由於是國內少見的活水庫,水庫的水每日透過台電抽蓄發電循環使用,宛如活水,不但藻類植物不易滋生,水質透明度佳,故能繁殖肉質鮮膩的曲腰魚(總統魚)、奇力魚與潭蝦。 
        這裏的舊稱是「水沙連」,所以很多人會用「水沙連」形容日月潭,事實上水沙連的範圍比現在日月潭來得大。「沙連」是以前平埔族人對內山原住民的通稱,內山為一連串多積水盆地群,日月潭湖泊即在其中,加水字於上,合稱「水沙連」,範圍相當於現在埔里、魚池、中明、水社、頭社等地。 海拔748公尺的中高度,造就日月潭宛如圖畫山水的氤氳水氣及層次分明的山景變化,唯能乘船遊湖、親近潭水,才能完全體會日月潭之晨昏美景。
       日月潭環湖公路由蔣介石總統指示而闢建,以前遊客遊賞日月潭時,僅能搭舢板或汽艇才能到各處景點。日月潭環湖一周,約33公里,過去僅有日潭公路,1995年9月間,月潭公路完工後,使日月潭環湖公路於焉完成,遊客可開車或騎機車,沿湖遊覽各個景點。 
       日月潭還擁有獨特的人文資源。除了是台灣原住民16族之一,邵族在此定居外,更是蔣介石總統最最愛遊賞的來處。  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 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16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 「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 (Shvatan)」。 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緊緊相扣。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印象。

帶團實務事項: 
※ 日月潭有四個碼頭: 水社碼頭、朝霧碼頭、伊達邵碼頭、玄光寺碼頭。
※ 遊湖行程,有分為大約1小時和半小時,1小時的行程包含登陸玄光寺碼頭停留半個小時,半小時行程則不上玄光寺碼頭。遊船約30分鐘,玄光寺停留30~40分鐘。
※ 遊湖行程有幾種操作方式,一為朝霧碼頭上船,遊湖後在伊達邵下船,再安排到原力。另外一種方式是單一碼頭上下船,朝霧碼頭上下船,或是伊達邵碼頭上下船,要注意的是伊達邵碼頭有商店街,要注意要避開地雷店。
※ 上玄光寺碼頭後,從阿婆茶葉蛋的左邊步道往上爬,到達上面玄光寺前廣場解說休息,讓旅客在日月潭石碑排隊拍照,請旅客原路回碼頭或從玄光寺右後方的階梯往下回碼頭。
※ 如公司有提供茶葉蛋給旅客食用,需要在船上或碼頭事先說明請旅客不用自行購買。待回程上船前,統一購買後,帶回船上分發給旅客。阿婆茶葉蛋沒有提供收據,要另外報帳,導遊證可以換一顆茶葉蛋。
※ 如果有遊完湖要進站(原力)或是船上要賣日月潭紀念烤菸,要事先跟船老大說。
※ 日月潭環湖公路主要的行程景點有慈恩塔、玄奘寺、文武廟。慈恩塔停車在公路邊後要走山路爬坡900m,開放時間9:00~16:30要注意。
※ 玄光寺山路有地雷在賣金牌(一條根),大罐100人民幣2罐。小罐100人民幣4罐,要小心。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哥窯的故事傳說

    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是最富神秘感的一個,窯址至今不明。有人說它的窯址在杭州,有人說在河南,有人說在景德鎮,還有人說在龍泉,但就是沒有挖出真正的窯址來。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今浙江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章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
    哥窯又名哥哥窯、琉田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之一,為宋代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在龍泉琉田創建的瓷窯;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龍泉也有瓷窯,叫弟窯。
    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 
    哥窯瓷裂紋,有冰裂、梅花片、墨紋、細碎紋等形狀。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哥窯瓷「以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紋取冰裂、鱔血、鐵足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最下」。
    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關於金絲鐵線紋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 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實際上「金絲」是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是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在古代還叫「文武片」,指的是開片的大小。在燒造中,由於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所以瓷器出窯以後,釉就會開裂,釉面炸裂的聲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
    哥窯瓷器能夠呈現「金絲鐵線」,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兩年。當瓷器出窯冷卻以後,過去直接放到炭黑水裡,現在直接擱進墨汁裡,拿出來以後,瓷器就形成大塊的黑開片,非常清晰。那些細小的開片,由於間隙過小,顏色進不去。擱在那裡時間長了,氣體進去以後,會氧化成黃色。可以說,「金絲鐵線」是時間造成的。
    哥窯瓷器的名貴吸引了無數仿造者,從明代開始就有大量的仿品,到清代,仿品的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頂峰。據說到目前為止,傳世哥窯瓷器的三個特徵還不能仿制。一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層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二是瓷器上的「金絲」和「鐵線」各自形成一個網,兩網又重疊又互不相干。三是器物底足有鐵銹紅顏色,還有近千年歲月氧化的自然包漿。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拜拜小常識,拜出好運來

拜拜順序:
1.要先拜天公 (站在廟內,向外拜) 。
2.再拜主神。
3.若廟內所供奉的神明有多尊,則由左而右順序(以神明的座向為準)、由前而後順序、由一樓到頂樓依序參香。
拜拜的注意事項:
1.左門進、右門出(入龍門、出虎口),以廟裡看出去為準,左邊是龍邊,右邊是虎口,從左門進右邊出表示對神明的尊敬。
2.不可用手指直接指神明。
3.若家中有直屬親人過世服喪期間未百日時不可入廟拜拜。
4.拜拜前要先洗手。
5.不可祭拜的水果(蕃茄、蕃石榴、釋迦等)、不可祭拜的食物(牛肉、苦瓜、鰻魚等)。
6.不可以在神明面前有負面言語或是想法,尤其是帶質疑的話,容易受到處罰。
7.向像神明祈求稟告的事情,要先想好並講重點。要向神明稟告你的姓名、生辰八字、居住地址,想要稟告的事項,第一、第二、第三是什麼?不要拉拉紮紮講太多或是抱怨的話,以及如何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