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較常見的陶瓷器都是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單色釉為主流,因此民國初年在北京城內出現大量唐三彩陶器,即引起注意。當眾人初見「多彩釉」的唐三彩陶時感到新鮮,卻不知如何稱呼。而在中國人心目中象徵「多」的數字是「三」或「五」,於是開始稱呼唐三彩陶器。但唐三彩主要還是以黃、綠、白(或綠、赭、藍)三色為主,所以稱之為「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的礦物做釉料著色劑,又中還加入鉛作助溶劑,以800度低溫燒成。唐三彩主要作為冥器,表現當時社會生活風貌,例如人物俑、馬匹。除了是生活富有的寫實表現,更是陪葬的習俗。因為當時工藝質量問題,為了避免釉往下流造成破壞的狀況,所以唐三彩的陶俑臉上是不上釉的。
這件三彩天王像外型讓人感到很活潑,手舞足蹈的樣子好像在跳舞一般,在這初秋的午後,大家可以一起來唱首歌喔! 音浪太強,不晃會撞到地上,....地心引力抓不住你,地心引力抓不住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