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的來歷,相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每到進貢珍品給朝廷大官及皇上的節期時,各地知府便會下鄉尋訪,要百姓們呈現奇珍貢品。如果老百姓獻出的珍品中選,除了會得到重重賞賜外,還會聲聞鄉里,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大事。
相傳有一年,雲南某知府大人來到大理查訪,老百姓們便把貢品陳列在路旁。其中有個老人擺了一塊不起眼的褐色石頭在路邊。雲南知府大人看到了,甚為惱怒地說:「是誰擺這個毫無價值的石頭?莫非存心羞辱本官?」於是吩咐來人把那石頭的主人關到牢裏去。隔年,雲南知府大人再來尋寶時,又見到了那塊石頭,於是再吩咐來人把石頭主人的兩手打斷,叫他以後搬不動石頭。.....到了第三年雲南知府大人又來尋寶了,結果他又看見了那塊石頭,這下子知府大人真是火大了,終於按耐不住的說:「把那個人拖去斬了!」,這時候那顆石頭主人求饒的說:「大人饒命!大人饒命!請給小民一年時間,小民到時必定把它雕刻成一個作品,使大人滿意;若是沒有成功,到時候小民一定把自己的頭顱獻上。」雲南知府大人聽了後,於是暫且饒了他一命。
隔年,雲南知府大人來到此地,在那石頭主人面前,赫然發現一顆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才知原來這顆褐色的石頭,內藏著青白色的玉,而眼前這個老人就是一位玉匠高人。雲南知府連忙向他賠不是,也取得了玉匠的寬恕。而這顆「翠玉白菜」,終於流傳於世,並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瑰寶。
對於有關「翠玉白菜」身世的傳說,至今仍眾說紛紜。其中,就有與慈禧太后相關的。有人說這件稀世的國寶是從慈禧墓中盜出的。那是在1928年春夏之交,北伐戰爭已進入了尾聲。就在此時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發生了。軍閥孫殿英率領的士兵,轟開了清東陵一道道緊閉的墓門。數不勝數的東陵珍寶被孫殿英的士兵洗劫一空。根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死後,身邊還放有一件極其名貴的珍寶,就是「翠玉白菜」。所以後來有人猜測,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中的「翠玉白菜」,就是清東陵慈禧棺槨中存放的寶物之一。
關於「翠玉白菜」的身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根據有關史書記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翠玉白菜」,並非來自清東陵,而是來自清朝的皇宮,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在北京故宮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那志良老人,就見證了這歷史的一幕。
那志良,是北京宛平人,1925年1月入故宮,曾相繼參與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收、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文物南遷和運台等工作。他一生研究玉器,曾著有「故宮四十年」、「中國玉器」等作品。那志良老先生在1949年1月的時候,到了臺灣,又在臺北故宮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曾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一書中寫道:「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開始著手整理故宮銅器、瓷器、玉器、繪畫等物品。而自己正好負責的是玉器的整理工作。」在書中,那老先生很風趣地回憶了他在北京故宮第一次見到「翠玉白菜」時的情景。那老說,那件著名的「翠玉白菜」剛從宮裡提來的時候,是種在琺琅花盆裡的,在它的旁邊還種了一棵小靈芝。在提到庫房的時候,有專家就認為,這是一件頂好的物件,可是被種在了琺琅花盆裡,旁邊還配上了靈芝,實在是太不匹配了。.....後來齋宮成立了玉器陳列室,「翠玉白菜」就被選為展品。專家們決定將花盆與靈芝都留在庫裏,單獨將「翠玉白菜」進行展出。想不到,此舉竟然使「翠玉白菜」一舉成名。從此,國寶「翠玉白菜」開始聞名於世,一直享譽中外。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文昌帝君的故事
五文昌,又稱「五文昌夫子」、「五文昌帝君」,是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文衡帝君」。相傳此五神皆有護持文運之職能,
而成為士人學子敬奉的對象,故合稱「五文昌」。
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行。文昌君又叫文星或文曲星。祭拜文昌帝君為清代官方重要的祀典之一,在縣府、學校都設有文昌祠,為士子文人會文之所。除了文人之外,舉凡與文書相關的行業,例如:書籍、文具、製紙業、刻字、印刷等業,都是以文昌帝君為行業神。
文昌帝君的誕辰是陰曆二月初三,據說文昌帝君出生於西蜀越巂,誕生時有一道祥光照亮整個屋子,且五彩雲籠罩整個村莊,鄉民看到這種情形,紛紛說他是貴人轉世的,是個好預兆!文昌帝君的父親叫張叟,快六十歲了才得到這個兒子,心裡十分地開心,因為這個孩子得來不易,於是就把文昌帝君取名為張亞子。文昌帝君從小就比一般的孩子還要成熟,不愛玩,卻很喜歡讀書。有一年,家鄉乾旱,民不聊生,村民想了許多辦法,卻始終無法解決問題。文昌帝君不忍看見村民陷於困境,想起自己在夢境當中,曾經擔任過水府判吏的職位。於是當天晚上,他就在夢中下令下雨。隔天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了這一場旱災的危機。
文昌帝君他們家後來遷徙到七取山(四川省梓潼縣),他事母極孝,但是在當官時不幸戰死,百姓懷念他立了一座廟,把他當作「雷神」拜。因為靈驗異常,百姓有求必應。當時科舉制度的興盛,每逢考季,讀書人赴京趕考都會到廟裡拜拜求金榜題名,以後他逐漸從「雷神」 就演變成「梓潼神」,主掌科場命運讀書人的功名利祿,凡是讀書人不管舉人、秀才、貢生、竟生及私墊的老師在這天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裡祭拜,除了祈福最大的目的就是感恩。只要考試這個制度還存在,文昌帝君永遠是香火鼎盛的。
明代在浙江省有一文人叫商輅,有一天夜裡商輅夢見自己跪在文昌殿前, 看見供桌上擺著筆墨紙硯、一盤花生和一些糖。文昌帝君一直看著他微笑卻不說話,突然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揮,花生自動去殼飛入糖中,而花生糖瞬時化成數頭牛朝他飛奔而來,商輅此時就清醒了過來。商輅醒來之後,他請人幫他解讀夢中的景象。筆墨紙硯和花生是為妙筆生花的比喻,花生糖化成數頭牛朝他奔來則是比喻智慧的象徵。
商輅聽完解夢的結果非常驚喜,就吩咐家人取米榖和麥芽糖一起攪和,再加入花生熬成硬糖,最後請人作牛形狀的模具,把糖變成有牛形狀的花生糖,而「軋」字有花生的含意在其中,因此商輅把這種有牛形狀的花生糖取名為牛軋糖。另外「軋」字本來讀取 一ㄚˋ,現今為方便大眾讀取乃將一ㄚˋ改成ㄓㄚ。
文昌帝君的誕辰是陰曆二月初三,據說文昌帝君出生於西蜀越巂,誕生時有一道祥光照亮整個屋子,且五彩雲籠罩整個村莊,鄉民看到這種情形,紛紛說他是貴人轉世的,是個好預兆!文昌帝君的父親叫張叟,快六十歲了才得到這個兒子,心裡十分地開心,因為這個孩子得來不易,於是就把文昌帝君取名為張亞子。文昌帝君從小就比一般的孩子還要成熟,不愛玩,卻很喜歡讀書。有一年,家鄉乾旱,民不聊生,村民想了許多辦法,卻始終無法解決問題。文昌帝君不忍看見村民陷於困境,想起自己在夢境當中,曾經擔任過水府判吏的職位。於是當天晚上,他就在夢中下令下雨。隔天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了這一場旱災的危機。
文昌帝君他們家後來遷徙到七取山(四川省梓潼縣),他事母極孝,但是在當官時不幸戰死,百姓懷念他立了一座廟,把他當作「雷神」拜。因為靈驗異常,百姓有求必應。當時科舉制度的興盛,每逢考季,讀書人赴京趕考都會到廟裡拜拜求金榜題名,以後他逐漸從「雷神」 就演變成「梓潼神」,主掌科場命運讀書人的功名利祿,凡是讀書人不管舉人、秀才、貢生、竟生及私墊的老師在這天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裡祭拜,除了祈福最大的目的就是感恩。只要考試這個制度還存在,文昌帝君永遠是香火鼎盛的。
明代在浙江省有一文人叫商輅,有一天夜裡商輅夢見自己跪在文昌殿前, 看見供桌上擺著筆墨紙硯、一盤花生和一些糖。文昌帝君一直看著他微笑卻不說話,突然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揮,花生自動去殼飛入糖中,而花生糖瞬時化成數頭牛朝他飛奔而來,商輅此時就清醒了過來。商輅醒來之後,他請人幫他解讀夢中的景象。筆墨紙硯和花生是為妙筆生花的比喻,花生糖化成數頭牛朝他奔來則是比喻智慧的象徵。
商輅聽完解夢的結果非常驚喜,就吩咐家人取米榖和麥芽糖一起攪和,再加入花生熬成硬糖,最後請人作牛形狀的模具,把糖變成有牛形狀的花生糖,而「軋」字有花生的含意在其中,因此商輅把這種有牛形狀的花生糖取名為牛軋糖。另外「軋」字本來讀取 一ㄚˋ,現今為方便大眾讀取乃將一ㄚˋ改成ㄓㄚ。
商輅創製牛軋糖後,同一年去參加鄉試、會試、殿試都連中第一名,就是我們所謂的三元。商輅為明代 89 名狀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人。商輅為了感念文昌神的保佑,
就製作了大量的牛軋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謝文昌帝君。祭拜之後,就把牛軋糖分給大家品嘗。因為牛軋糖香醇有勁而廣為流傳,後來因為把糖製作成牛的形狀不容易,於是大家就把糖直接切成長塊狀,就是現今大家看到的牛軋糖形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