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環境解說八原則(實務一)

美國環境解說之父 「環境解說」八原則

「美國環境解說之父」費門.提爾頓Freeman Tilden,在1957年所出版的《解說我們的襲產》中,即為「環境解說」提出8項解說原則,可做為掌握解說內容的關鍵要素:

(1)第一手經驗—解說時,必須運用第一手資訊豐富解說內容,透過 自身體驗過的經驗,將訊息栩栩如生的傳達給遊客,增加生動性。例如,講述「泥火山豆腐」時,可以將親體驗製作的過程趣味及品嚐後的滋味感受,藉由自己的經驗口吻來與遊客分享,而非只是從「聽說」的角度傳遞資訊。

(2)引領遊客親身體驗—單方面解說無法讓遊客有參與感,因此適時 引領遊客親身體驗,用心感受、用手觸摸、用眼欣賞、用耳聆聽、用鼻品聞。譬如,「如果是你,會怎麼做?」「深呼吸後你有聞到火山泥的味道嗎?」,加強印象、獲得真實感。

(3)將歷史帶入實際的生活—成功的解說是瞭解關心遊客的需求,內 容可嘗試將歷史、生活、遊客經驗帶入實際解說中,觸發遊客熟悉的回憶,豐富了遊客的遊憩體驗,帶給遊客鮮明的體驗印象。例如,在「赤柯山」可以帶入金針產業的歷史發展,和千噸龜的形成及傳說趣聞。

(4)將解說與遊客經驗相結合—解說前必須瞭解遊客的相關背景,適 時運用類似經驗結合遊客熟悉的事物來強化遊客印象。例如,年紀較大的遊客,則對於早期農業社會的開墾史較有興趣;年輕遊客則對DIY體驗有濃厚興趣,可以此方向引導解說。

(5)關心遊客需求—以輕鬆、歡樂、幽默的氣氛分享豐富且簡單易瞭 的知識內容,淺顯有趣地將主題表達出來,可以拉近與遊客的距離,提升遊客興趣,達到解說認識之目的。進行解說時,要瞭解觀察遊客間的異同和偏頗行為,避免資源遭受破壞;若發現遊客破壞環境資源時,可用激勵、暗示、舉例或引導的方式使遊客產生自我尊重、愛惜資源的觀念。例如,先舉例說明之前的團體因錯誤行為,導致嚴重後果,耗費相當大的社會成本修復,以暗示法預防並糾正遊客行為。

(6)將片段資訊組合成解說內容—解說不是將資訊本身直接反映,因 過於艱深嚴肅的專有名詞會讓解說扣分,而是經過吸收、擷取、組合後,解說者用自己的語言將正確、精彩的內容畫面傳達給遊客,促使遊客體會瞭解大自然或人文史蹟的真實內涵。例如,解說「利吉惡地」時,應思考如何以口語化的解釋介紹地質及外貌特性,讓遊客瞭解此地形為何稱「惡地」。

(7)解說需要知識及研究做後盾—解說內容須依據實際狀況不斷地修 正或新增內容,並利用針對特色資源加以研究和研讀相關論述,定期更新資訊,掌握縱谷景點最新狀況及本處動態發展,豐富自我專屬的知識庫,增加解說功力。

(8)視對象的不同改變解說方法—遊客素質的差距使得解說方法有極 大差異,因此針對不同對象、國籍種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文化的遊客,要提供不同的解說題材與方式。同時,注意不同國情的稱呼問題,例如,不可以「小姐」稱呼大陸旅行團中的女性遊客,避免造成雙方誤會。中立態度處理爭議題材也是非常重要的觀念,當面對具爭議性的解說題材(如國家認同、政治議題、歷史真相),須以中性誠懇的詞語解釋說明,淡化個人色彩,並尊重遊客的不同意見,把是非對錯留給遊客自己思索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