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毒蛇種類共有23種(包陸上毒蛇14種,海蛇9種),但僅有6種陸上毒蛇咬傷較常遇到,對人類生命危害較大,因此流行病學上較為重要。
1.百步蛇〈五步蛇〉
台灣地區常見毒蛇中體形最大,為出血性毒蛇。被咬傷後,患處極為疼痛,快速腫脹、瘀血、出血、且產生水泡、血泡,甚至產生其他器官出血。
※特徵:體二側有列倒三角形具黑邊的深棕色斑。
2.赤尾鮐〈竹仔蛇、赤尾青竹絲〉
分佈最廣且數量最多,咬傷率最高但至死率低,為出血性毒蛇。被咬傷後,患處局部腫脹、疼痛、出血、起水泡。
※特徵:整條蛇背面呈深綠色,腹部為淡黃綠色,尾端為磚紅色。
3.龜殼花
咬傷率不亞於赤尾青竹絲,為出血性毒蛇。被咬傷後局部有灼痛感、腫脹、出血及起水泡。
※特徵:體背中央有一行具黑邊的深色斑紋,上下相連且向左右彎曲呈波浪狀斑紋。
4.鎖鍊蛇〈鎖蛇、七步紅〉
相當少見,分佈於本省東南山區,為一合併出血性與神經性毒蛇。臨床上則常出現出血症狀,毒性不亞於百步蛇。被咬傷後,局部會有腫脹、出血、皮下瘀血、溶血,並容易造成全身性出血與急性腎衰竭。
※特徵:體背部有三縱列具白邊的黑棕色橢圓型斑紋,彼此相間成鍊狀。受干擾時會發出嘶嘶聲。
5.飯匙倩〈眼鏡蛇〉
為神經性毒蛇,被咬傷後局部疼痛、腫脹、潰爛,並且造成全身性肌肉麻痺。
※特徵:遇到敵人時頸部擴展,背面呈具黑點之白色帶狀斑紋有如眼鏡,且會有噴氣聲。
6.雨傘節〈百節蛇〉
為神經性毒蛇,毒性甚強,致死率最高。被咬傷後會昏昏欲睡,傷口不痛,但很快就會呼吸衰竭,其他器官的肌肉也會麻痺。
※特徵:黑白相間之橫帶,黑寬白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